中國農機產品在中亞的市場占有率雖然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份額較小,但年均增長率較快,市場份額持續上升。中國各類農機產品除穀物加工機器的市場份額呈現下降趨勢外,其他類的農機產品均表現出上升趨勢,高於俄羅斯,略弱於德國,且競爭優勢不斷得到優化,與歐洲國家爭奪中亞市場的競爭力明顯強勢。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和“亞投行”的建立,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領域更加廣泛和頻繁。中亞國家對農業機械的強烈需求,讓中國農機企業看到巨大商機,雙方農機產品貿易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目前中國出口中亞國家農機產品的最大優勢就是便捷的陸路通道和低廉的價格。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機產品的進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呈現兩極分化,一低一高,而且雙方的互補性極強,貿易緊密,兩者之間在農機產品市場上並非競爭關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自上合組織成立後,中國與中亞農機產品的貿易呈快速發展態勢。2003年~2014年,中國對中亞農機出口貿易額以20,23%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上升,由562.7萬美元增加至4269.1萬美元。中國出口中亞的主要農機產品為四類,約占出口總額的90%,出口結構比較集中。同時,因為中亞國家輕工業薄弱,機械設備生產水平較低,農機產品主要依賴美國、德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中國等國家,進口需求比較強烈。在中亞,中國已趕超美國和烏克蘭的市場份額之和,發展趨勢良好,並開始在中亞占有一席之地。

從市場份額的對比情況看,中國農機產品保持良好的出口增長趨勢,成為中亞農機第四大進口來源國。而且,中國對應產品的競爭優勢明顯,更多來源於低廉的價格和較低的運輸成本,這與中國的地緣優勢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相符。但中國在農機研發上仍需投入力度,還需引進先進的而生產技術,積極研發新的農機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而實現產品競爭優勢的升級,促使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向技術優勢轉化。在政府政策性的支持下,加大品牌影響力,加強服務意識,提升品牌效應,從而在激烈的中亞市場打下深厚的基石。

點贊(0)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