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多轮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成效如何?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有何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回应了相关问题。
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特别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5月、7月做了三次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在总量、价格、结构和传导等方面综合施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4%,同比分别下降了22个和68个基点。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及降息降准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受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速度、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等因素影响,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面临一定约束。
“中国人民银行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根据经济恢复情况、目标实现情况和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具体问题,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邹澜说。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增加了国债买卖操作。“8月全月买短卖长,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邹澜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既可买入也可卖出,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为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重点提升三个“比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
在普惠金融方面,一组数据体现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持续提高。”陆磊介绍,政策取向和金融机构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统筹好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加快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成为热门话题。陆磊表示,发展绿色金融,货币信贷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场工具要管用,部门协同要有效。中国人民银行将出台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安排,研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扩大再贷款规模,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
持续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外汇局持续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稳步推进,外汇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