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這四項原則是中國同中亞五國合作的成功密碼。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一直是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的重點。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於7月4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年來,上海合作組織走在時代前列,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上海精神”,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
圖為7月1日拍攝的阿斯塔納巴伊傑列克觀景塔。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國與中亞五國,既同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成員國,又是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守望相助的“好鄰居”。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交往為何“像走親戚一樣”?雙方的緊密合作與人文交流,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怎樣的智慧?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亞研究室執行主任、副研究員顧炜,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中新社記者: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交往為何“像走親戚一樣”? 顧炜:曆史上,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經貿發展、人員往來和民族融合。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各族人民,擁有相近的文化傳統和曆史記憶,且彼此熟悉,為中國與中亞五國在現當代的交往奠定充分理解與相互尊重的基礎。201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中國22處、哈薩克斯坦8處、吉爾吉斯斯坦3處遺產點。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亞等國家的博物館舉辦“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中國與中亞國家成立聯合考古隊,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繼續挖掘共同的曆史記憶與曆史遺產,圍繞文物保護、遺產挖掘等主題開展合作,搭建曆史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系。
2019年,“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圖為阿曼蘇丹國家博物館館藏“蘇哈爾之獅”。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當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在中國—中亞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亞信會議等機制框架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不斷發展,夥伴關系水平逐步提升。 中國與中亞國家發揮地理鄰近的優勢,加強經貿往來,開展互聯互通建設。互免簽證等措施的實施,便利了人員往來,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人文交流。例如,中國與塔吉克斯坦於2007年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13年建立戰略夥伴關系,2017年發展為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19年6月,中方提出,願同塔方加強兩國關系頂層設計,提升各領域合作水平,共同打造中塔發展共同體和安全共同體,被認為是首次在雙邊層面提出了構建安全共同體的設想。這是中國在哈薩克斯坦首倡共建“一帶一路”以來,再次將中亞國家作為中國倡議的提出地,顯示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堅實的合作基礎。2021年,在上合組織框架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兹別克斯坦等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合作協定》,2022年又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主管部門間博物館領域合作備忘錄》。這些合作不僅增加了彼此之間的互信,更讓雙方的交往“像走親戚一樣”親密無間。中新社記者:中亞五國之於共建“一帶一路”有怎樣的特殊意義? 顧炜: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哈薩克斯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配套機制,都得到了中亞國家的積極響應,哈薩克斯坦、烏兹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還是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當前,中國同中亞五國已實現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全覆蓋。由此,中亞五國成為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的示範地,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中新社記者:從曆史到當下,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中國與中亞五國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交流如何促進中國與中亞五國的民心相通?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中國與中亞五國對世界有何啟示? 顧炜: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這四項原則是中國同中亞五國合作的成功密碼。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一直是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的重點。
近年來,中國在對外合作中注重人才培養與技能合作,提出助力中亞國家建設魯班工坊。2022年底,中亞首家魯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啟動運營,烏兹別克斯坦魯班工坊於2023年成功落地。2023年7月,中國―中亞發展知識交流會在北京舉行,進一步加強全球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的研究交流。
中亞首家魯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魯班工坊啟動。圖為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會場。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國家主題年活動在中亞地區持續推進。如2023―2024年中國與土庫曼斯坦互辦文化年,2024年為中國“哈薩克斯坦旅遊年”。中國在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後,陸續得到多國贊賞和支持,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於當年5月明確表示支持全球文明倡議,並將此立場寫入《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這些合作不僅有力推動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相互了解,也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積累經驗。中新社記者:2022年,在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之際,雙方共同宣布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作為推進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交流平臺,上海合作組織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怎樣的智慧? 顧炜:上合組織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理論和實踐探索,具體表現在: 第一,加強雙邊層次的戰略對接。中國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國家發展戰略”、吉爾吉斯斯坦“2026年前國家發展綱要”、土庫曼斯坦“複興絲綢之路”戰略、烏兹別克斯坦“新烏兹別克斯坦”2022―2026年發展戰略等中亞國家發展戰略實現了對接建設。這些雙邊層次的戰略對接,夯實了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基礎。第二,循序漸進,拓展合作領域。上合組織建立在上海五國機制的基礎上,起步於加強邊界穩定和增加相互信任。上合組織成立之初,聚焦於打擊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著重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隨著合作不斷推進,上合組織逐步拓展領域,加強在經濟、人文等領域合作。此後,結合國際和地區形勢,上合組織在公共衛生、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繼續增加合作內容。合作領域的拓展和合作經驗的外溢,成為共同體建設的示範。 第三,穩紮穩打,推進地區整合。上合組織最初是由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共同組成的區域性國際組織。隨著合作基礎不斷夯實,上合組織在2017年吸納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正式成員國後,又啟動伊朗和白俄羅斯的加入程序,並給予阿聯酋、緬甸等國對話夥伴國或觀察員國地位。上合組織采取差別化吸收合作夥伴的方式,加強了地區內部的整合和地區間互動,影響持續擴大,同時呈現穩健發展、循序漸進的風格。這不僅拓展了上合組織的合作規模,也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受訪者簡介:
顧炜,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歐亞研究室執行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百年變局下的新型大國關系”團隊首席專家。2022年入選上海市“東方英才”人才計劃。主要研究領域為地區合作與地區戰略、俄羅斯外交和大國關系。出版專著《雙重結構與俄羅斯的地區一體化政策》《中俄戰略協作與歐亞地區秩序的演進》,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項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一般項目2項,近年來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國際問題研究》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社
發表評論 取消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