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亞這個地區存在感不高,甚至其中幾個國家更是窮得叮當響,但是它卻是能源和貿易的關鍵樞紐。而中亞更是沒有辜負它的地理位置,讓中亞百姓多年躺著吃貿易紅利,這也一直讓美國和歐洲國家垂涎三尺。如今中國也加強了和中亞之間的經濟來往,這無疑受到了廣泛關注。
一、中國與中亞密切的經濟往來
此前在博鳌亞洲論壇上,歐亞開發銀行董事會主席尼古拉∙波德古佐夫對外公開一組涉華數據,數據表示中國對中亞地區的直接投資額度已經高達559億美元
而在這筆大額投資中,52.3%都投入了中亞能源業,對此波德古佐夫認為中國對中亞礦產資源的興趣在逐日增加
波德古佐夫的推測是存在很大可能性的。
畢竟中國一直在加大對中亞五國的出口,這代表中國率先拿出了誠意
截止2023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已經達到894億美元,這比2022年增長了27%。
多年來,中亞五國和中國一直在雙邊貿易上有很好的基礎,雙方也多次進行互訪工作。

面對如今的世界局勢和國際貿易的失衡,雙方都清晰地認識到只有建立橫跨亞歐大陸的開放且穩定的過境走廊,才能保證在國際市場進出口的穩定性。

通過雙方的一致共識,中亞五國領導人都支持中國的貿易行為,倡議共建“一帶一路”
不僅如此,中方和中亞五國為推動貨物流動和“全天候支付機制”,都做出了許多的努力。
例如:中國在烏斯別克斯坦開設了854家企業,哈薩克斯坦國家鐵路公司與中企簽訂促進過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哈中兩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等等。

顯然,在雙邊明智的外交行動、對跨境貿易的明確需求、強大的區域經濟支撐和雙方政府的支持,使中國對中亞地區的出口有了大幅度增長,成功實現合作共贏。
二、清潔能源即成主流
中亞不僅在地理位置占據優勢,其地下還蘊藏著巨量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
就石油儲量而言,中亞地區大約占據了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哈薩克斯坦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就已經達到了140億噸。
再論天然氣儲量,有著80%沙漠的土庫曼斯坦,其地下的天然氣儲量就已經超過了15萬億立方米,甚至很可能超過了50萬億立方米。
不僅如此,中亞還集中占據了世界39%的錳礦、30%的铬、20%的鉛、13%的鋅、9%的钛、6%的鋁、5%的銅、5%的钴和5%的钼。
這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可以為各種清潔能源技術提供物質支撐。

現在,世界高舉“環保”旗幟,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應對全球氣候突變的一致共識。
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技術上也是不甘落後的,不僅在多項清潔能源技術和設備制造都領先世界,還構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
此前,在北京舉辦的清潔能源博覽會,作為2024年清潔能源首展,就受到了廣泛關注。

在這次博覽會上,眾多參展企業紛紛拿出最新的清潔能源成果。
如氫燃料電池汽車最後排出可持續循環利用的水,無邊框、不積水和灰、30攝氏度仍然運作的光伏組件等等。
本次展覽會不僅比上屆大兩倍,同時還設有國際展區,吸引外資企業參與,一同助力中國市場的開發,推動中國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和相關企業發展。
顯然,這次博覽會是我國率先開展的有關清潔能源產業鏈的博覽會,不僅體現中國對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視,還對世界清潔能源技術和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
三、美國欲滲透中亞礦產
當然,有中國的地方,怎麼會沒有美國呢?
早在去年,美國總統拜登就和中亞五國建立“C5+1”的對話方式,顯然這次對話必有深意。
C5+1對話會使美國有機會拿“安全名義”說事,從而對中亞五國施加影響。
盡管這次會議涵蓋了有關雙方經貿投資等領域合作議題,但會議核心還是圍繞安全防務議題。
而美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成擴大與中亞五國的軍事合作,從而實現美國軍事存在,當然其中不排除美國會取代中亞地區的其他競爭者。

但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顯然,美國對中亞地區另有打算,很可能是奔著爭奪中亞礦產資源而來。
而美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也證實這一推測,美國這麼幹的目的就是礦產
在如今清潔能源占主流形勢下,中國顯然是美國的“眼中釘”,對美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和中國競爭。
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性地位很強,那麼想要與中國對抗,就必須得到充足的能源支撐。
而美國之所以選擇中亞,也是因為中亞的礦產資源確實豐富。
當然,美國在中亞和中國搞礦產競爭,無疑是在自討苦吃。
其一,中國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
其二,歐洲必定在其中遏制美國行動。
其三,美國礦產運輸成本高。
正所謂“說得好,不如做得好”,相較於美國開展“C5+1”峰會,中國的經貿行動無疑更顯誠意,那麼中亞的選擇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中國崛起不可阻擋
美國一直都知道中國的立場,就是堅持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也一再強調“深化合作才是出路”。
如今,美國瘋狂掠奪中國的生存空間,不僅沒有對中國造成困擾,反而傷及自身,遭到世界的孤立。
其一,“去美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以替代美元的交易貨幣來進行國際支付和結算,甚至多國央行還通過分散儲備資金配置來實現“去美元化”。

其二,美國面臨著各方的尖銳批評。
此前,美國“一票否決”加沙人道停火協議草案,也將美國推向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面,遭到了多個國家的不滿。
人們過去會覺得美國是希望之國,代表著自由、民主,而如今美國形象和地位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和動搖,甚至還被貼上了自私、短視、霸道的標簽,顯然現在的美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希望之國”的資質,甚至成為了反面教材。
相反,中國在面對各種困難,都展現出了一個大國該有的高度責任感、合作意識和領導能力。顯然,中國已經具備了作為“希望之國”的能力,並且還在為此繼續努力。
文章來源:騰訊網


點贊(0)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